当前位置:
现代名医
仁心济世的黟县名医(四)
  2025-06-17  阅读:次  [关闭]

  民国时期,黟县成立“黟县中医师公会”,民国三十六年,公会成员有李培桂、汪镜澄、程贻荪、程铁生、胡哲民、李筱芳等七十五人。
  清末民初黟县名贤里人余士溥,通儒精医,临诊细心体会。
  清末民初黟县碧山人李永铎,能谦三子,与兄永沺为第五代传人,幼随长兄永泽学医,医术精湛,曾悬壶于祁门及江西等地,诊治多效验,光绪十年(1885年)回黟,医名益噪。行医四十年,济人甚众。
  县城桂墩里人程大猷,清光绪武科秀才,自幼习武,注重弓、马、刀、石功夫,操练南拳,武艺高强,膂力过人,其用长铁条击头顶,铁条弯头无痕,十块厚砖,一击之下,片片断裂,乐于传艺,对前来学武者,只取火油费,从学武者达数十人,精于伤科,常为他人疗伤,远近有名声,其子程铁生随父学医,亦为黟县一代伤科名医。
  清康熙年间,戴氏始祖戴恒万由隆阜迁入黟县丰口村,延至六世祖戴长乾,始弃农行医,为黟县戴氏中医内科之始祖。其后有子戴有福、孙戴秉荣皆秉承父业,渐成当地名医。延至第四代,戴朝显,字在廷(1869~1941年),精于岐黄,医术精湛,医德高尚。其医名遍及武汉、武穴、黄石、九江、景德镇、安庆、芜湖、青阳、大通等地,成为一代新安名医。新安名医大家王仲奇曾赞赏其为“新安医学之佼佼者”。县城麻田街人戴永仪,自高祖戴长乾行医,已祖传五世,戴永仪十六岁从父学医,二十四岁悬壶乡里,三十八岁设诊所芜湖,曾应旅外黟商聘请,先后赴上海、杭州、屯溪、景德镇等地行医,曾任城关第一联合诊所主任、县科普协会主席,被评为省卫生先进工作者。子戴尔源,中医副主任医师,县人大代表,黟县中医协会名誉理事长,医迹遍及杭州、上海、武汉、深圳、港澳台等地区,著有《戴氏伤寒论》《戴氏温病论》等。孙戴大均、戴玉荣二人皆为“戴氏中医”市级非遗传承人,著有《朝显医案》《永仪医案》《业精岐黄——黟山戴氏中华医学传录》《尔源医案》等,孙女戴春玲也得到了真传。曾孙戴梦成任黄山市人民医院中医主治医师,戴氏医家已有第八代传人。
  黟县人严春生,随父寓居屯溪黎阳,精通脉理,医德高尚,有“济世良医”之誉。民国时期联合屯溪、休宁两地中医,成立国医公会,被推为首届常务理事。抗战期间,其寓所第三战区屯溪防疫处中医第六施诊所,求医问诊者广众,著有《临症经验脉案》《启悟集》。
  三都碧山人李培芳,祖辈六世业医,人称“三都先生”,祖父能谦、父永沺皆名噪一时。幼得“医之精义尽在书”家训,其父李永沺尝训培芳云“医之精义尽在书,不达书理而欲成名医,未之有也。”培芳悟之,发奋力学。入乡痒后习医,博学多才,文医相通,每日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。培芳曾任“黟县国医公会”主席,乐善布施,对贫穷病人,拒收诊金,还垫钱点药,深受乡里称道。曾救六都程鸣鸾老人于垂危,获“庐扁再也”金匾。
  六都西递人胡剑华,明经胡氏二十九世祖,新安医学派名医。早年行医于上海、南昌等地,曾在《中华医学报》上连续发表专题论文,并撰写《伤寒论新注》四卷,上海宏大书局于1930年铅印问世,封面题字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。
  十都宏村人汪龙翔,传承祖业,中年在县城开业,医术医德称著,传有《病情传变论》《元气存亡论》《渔热论》《春温论》等。
  六都横冈村人吴长熙,专治内科,擅长疑难杂证,轻财利人,为穷者治病分文不取,或暗贴药费,与泾县余寿富先生为挚友,著有《老鹤医验录》及其案例等多种。
      黟县美溪人李从政(解放前属太平县西乡美溪),弃儒学医,受业休宁七世名医唐竹轩先生门下,研究岐黄,得秘法,后考取官医,任安徽省同善医局主任医生。施诊多年,并捐资赠药,活人甚众。凡遇奇危险症,诊视无不着手成春。令嗣镜湖受衣钵真传,济世颇效父风,有古黟潘晋璠赠额云“良医济世”,并跋于后。又本族郡庠生李坤酬诗致谢,生性好善,减租焚劵,排难解纷,懿行种种,难以枚举,迄今远近黄童白叟均感其婆心济世,有口皆碑。
      黟县宏潭人胡振民(解放前属太平县西乡胡村),世居宏潭村胡村,少年时,曾赴汉口学商,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。同时,胡氏通文墨能金石,善墨画,医术精湛,为人治病不图报,济人无数


(责任编辑:)  
安徽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©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 地址:(东区)合肥市梅山路103号 (西区)合肥市史河路45号
电话:0551--5169005 5169009  传真:0551―2819950  邮编:2300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