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信息动态
黟县戴氏医学世家及其医学传承
  2025-06-17  阅读:次  [关闭]

徽州经济和文化的繁荣,带动了其它百业,医学的发展自在其中之一,这便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新安医学。作为徽州一府六县中的黟县,其医学的发展也很昌盛。据有关记载,黟县在明清时期产生过不少名医,他们或承世代家学,或受师门秘学,或自学钻研、无师自通。这些名医有的专攻经典,阐发医理,有的涉足百家,相互融会贯通,有的重于临床,深究一科,有的悬壶四方,治病无数,他们治学方法严谨、济世医术高明、医德医风高尚、医著内容丰富,为黟县古代医学的历史写下了辉煌篇章。

徽州是宗族制度最为盛行的地区,大家聚族而居,一般一个村庄一个姓,人丁的增长和减少直接关系到宗族实力的消长。故各氏族普遍都注重医学,以保障族人的健康。清邑人程籍说:“其家四世团聚,久而不析,家政乃其大伯鲁泉统摄维持,少者40余人,皆服其公正无私。”(《黟县三志》)。在那个时代,对一个数十甚至数千人口的大家族来说,有一两个精通医术并世代相传的本姓医家,在当时也是很有必要的。因此,这也成为了徽州人的约定习俗,而对于专门以医学为业的家族来说更是如此。他们少则几代,多则二十余代,形成了医学世家。黟县历史上就有李、胡、戴三姓医学世家。

图片

在黟县县医院档案中现有记载已故名中医戴尔源先生戴氏家族,戴氏家族不仅医术好,而且是医德高尚的一个家族。其祖父戴显朝曾给戴氏后人留下训诫:平日所得医赀,除家用外,尽以佐其周急济贫之用,囊内不名一钱。《黟县志》《新安医学》等都有记载,其祖父戴显朝在世时,每日上午在县城费家弄门诊,下午则自备轿子,轿子两旁悬挂堂名“种杏轩、庆余堂”的灯笼,四乡巡回出诊,沿途村民但有拦轿求诊者,无论富贵贫穷,皆有求必应。遇到贫困者,他不仅免费应诊,还会在处方上签名代付药费,如此患者便可免费去药铺取药了。

图片

尔源先生从小随其祖父戴显朝、父戴永仪习医,后于1956进入黟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,作为父亲戴永仪的助手奔走四方参加防病治病工作。由于戴尔源先生家学渊源深厚,自身悟性高,也精于钻研,很快就掌握了戴氏医学的精髓。因当时其父亲工作繁忙,每有病患登门问诊,都由他代为诊治。1959年前后,黟县流行麻疹,戴尔源先生用了两三天时间,就完成了用“紫草汤”治疗流行麻疹,并且疗效显著。

上世纪六七十代,县的医疗体系较为薄弱,尤其是农村,很多农村病患得了病后,不是去医院,而是习惯性地去县城麻田街找戴尔源先生,求诊或出诊,那时人们都穷,诊费是没有的,只有几句感激的话。

戴尔源先生平时每天下班回家,常有病患或其家属在其家等着,他经常连一口水也来不及喝就又开始诊疗工作。

图片

1986年,黟县流行乙型脑炎,医院传染科收治了很多患者,这一种当时被中医上称为“暑瘟”的病,西药在当时的条件下,治疗中死亡率很高,戴尔源先生就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,治疗结果喜人,无一例死亡,治愈率为百分之百,而且没有一例有并发症。

改革开放后,戴尔源先生以其精湛的医术通过黟县务工人群带向全国,很多外地慢性疑难杂症患者慕名登门求诊,大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。但这时父亲也遇到了一个难题,他想将其长子调进医院,带在身边以便接触各种病例,这在那一个年代是让戴氏医学传承下去的唯一办法。

图片

戴尔源先生于1993年成为中医副主任医师,1994年退休,2014年12月去世,退休后的二十年里从未停过行医。他擅长内科、外科、妇科、儿科、耳鼻喉科等,尤以治疗慢性疑难杂症而著称,医迹来往于上海、深圳、南京、杭州及港澳台等地。闲暇时,他勤于写作,除了完成《戴氏伤寒论》《戴氏温病论》等著作外,还对祖辈遗留下的治病医案进行点评,对疑难病症进行拓展论述,并与其子一起完成了《朝显医案》《永仪医案》等书稿。


(责任编辑:)  
安徽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©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 地址:(东区)合肥市梅山路103号 (西区)合肥市史河路45号
电话:0551--5169005 5169009  传真:0551―2819950  邮编:230038